和盛一年 秋
灾区起义之事不久便被上报朝廷了,今日正是收到消息后的第一个早朝,虽天上晴空朗朗,但朝上众人并没有如天气般的心晴,个个不敢发言,自那事后,宋厉帝并未消停过,凡是不如他心之事或人,皆被斩,虽不少人上谏劝言,但都没有活下来,如果把几个月前的朝堂跟现在比的话,可以发现空旷了很多
此时的丞相谷子健(字 剑仁)很慌,他扫了扫安静的众人,眼神示意他们张嘴说话,但那群官员皆把他当空气了,因为谁都知道,如果上报此事,那么那个人估计得跟太上皇做伴了,无奈之下,谷丞相只好准备着自己上了,因为他知道,无论如何自己都可能是取死之道,不讲话,身为群臣之首的他就要被斩,讲话,估计也会因为此事被斩,做了几个深呼吸以后,他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出了队伍中,低着头直接跪下汇报道
“陛下,微臣有一事上报”
“哦?丞相不必这样,站起来说吧”
厉帝饶有兴趣的看着丞相,自他登基以来,丞相从未说过一言一句,搞得他有点不爽,今日这老东西居然会讲话了,倒是不寻常
“微臣谢陛下”
听到此言的谷丞相,赶忙感谢起皇帝,随后迅速起身,但他的头仍是低着的,两只手抱着一封奏
“ 丞相,说吧,何事上报?”
厉帝见如此惧怕自己的丞相,突觉好笑,但也没多想,毕竟这朝堂上没有不惧怕自己的人,不过这话传到丞相耳中,却是催命符,仿佛在催促着他赶紧上路,谷丞相叹了口气,缓缓说道:
“禀陛下,前日传来急报,台山郡,平安郡,阴公郡等受灾郡的灾民们因未发放救灾粮,杀了当地官员造反了,且造反之势越来越大,若不迅速平叛,恐怕要造成更大的损失了”
此言一出,厉帝脸色大变,没有了刚刚的平静,猛的拍了下皇座
“轰!”
皇座发出来的声音回荡在宫廷内,吓的丞相与众人皆跪下不停磕头,恳求厉帝饶命,跟几月前如出一辙
“朕养你们这群废物有什么用!连那群贱民造的反都平不了,还让这件事传到朕的耳朵里打扰朕的好心情!”
厉帝眼中带着一丝愤怒,他看向不停磕头的群臣,只觉得他们皆是无能之辈,自己养了一群哑巴废物,但没办法,初次遇到这种事的自己也不会处理,只好去问一下丞相这个老家伙
“丞相,你说说该如何处理此事?”
被问到的谷丞相,也不敢停下磕头的动作,边磕边说道:
“陛下,依臣之见,因我大宋重兵皆在边疆,所以京都与附近可调兵之地皆只够各地官府作安保,不宜调动,现西方蛮族近年来也未对我大宋有过进兵之事,可命镇西将军王然将军(字 长生)领兵平叛!”
厉帝听完便准备下旨按丞相的话来做
“好!那就…”
“不可啊!陛下,不可调动边军啊”
就在此时,群臣之中有一人发言打断了厉帝,使得他很不爽,但他并未直接下令杀了,而是准备听听这位大臣的见解,毕竟已经好久没有官员在朝堂之上互相辩论了,这也让丞相不知所措,他不知道剩下来的这群官员里居然还有人敢主动说话了
“哦?是哪位爱卿啊?出来吧,让朕听听为何不妥”
此言一下,正在磕头中的一位缓缓起身,说了一声诺,低着头行着礼开口道:
“禀陛下,微臣认为不应该移用边军,因为西边蛮族虽不发动战争,但也并非灭亡,若是移动了,休战几年的蛮族可能会一口作气破边疆,直驱长入,那时,我等皆危啊!”
厉帝听见此话,觉得似乎挺对,若真是长驱直入,那可就会复前朝之危,但这却让丞相慌的一批,若是厉帝真的听了这小子的话,那么就一定觉得自己给他上亡国之谏,然后一刀砍了自己,想到这,丞相便赶忙反驳起来
“你这是危言耸听!几年未战的蛮族,怎么可能只因这一次变全军出击?若真有此事,我大宋之军威武,想必平叛毕后便可快速将蛮族赶回草原!况且不用边军,我等有何余力平叛!”
“禀陛下,微臣确有一计,可助陛下平叛乱”
看着要吵起来的二人,厉帝表示丝毫不在意,但听到有不调动边境的方法,便将眼睛看向了那人
“说”
“陛下,那群灾民只想要粮食,只需拨粮过去便可解决!”
…
随着那官员说完,朝廷之上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,众人沉默良久之后,厉帝开口道:
“拖出去斩了,朕从不会因他人之物胁迫而从之,就按丞相说的办吧,传旨镇西将军率军平叛!”
话至,两位兵卒上前抓住那官员往外面拖去,官员边被拖的时候还一边大喊着饶命陛下,随着那人被拖走,厉帝宣布退朝
…
型海城
镇西将军府
一位太监手持圣旨,王然正跪在他面前,但太监没有看他,而是目光牢牢的锁在圣旨上的每一个字,声音清晰略带沉重的朗读道
“奉天承运,皇帝诏曰:
近朕即位,海河晏清,八方来仪,万国来朝,国力强盛。惜如此天下,尚有未及光之黑暗.今有黔首大不义,欲抗天。经孤思虑,京城乃皇城重地,兵力不宜调,因宣镇西将军前去镇压暴乱,示我大宋之强腕!
钦此!”
话毕,王然缓缓起身,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,双手伸出接过了圣旨
“臣,接旨”
小说《关于自构历史的那件事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