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前260年,秦昭襄王西十七年,山西高平西北的长平古战场,巍峨山岭环绕,空气中弥漫着战前的紧张与肃杀。
秦军主帅白起,身披铁甲,头顶朱缨,威武凛然,他手持令旗,立于秦军阵前,身后是数万秦军,整齐排列,犹如黑色的钢铁长城,等待着即将到来的生死较量。
马潇,秦军中的一员猛将,此时站在白起的左侧,他年约二十五,身材魁梧,五官端正,双目如炬,剑眉星目,透着坚毅与聪慧。
他手持一把淬火古铜长剑,剑身在阳光下闪烁着冰冷的寒光,每一道剑痕都凝聚着他无数次的磨砺与汗水。
他身着秦军制式的战甲,胸前的盔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彰显出他作为秦军骁勇战士的身份。
“马潇,今日之战关乎秦赵两国兴衰,你需以我号令,随时准备出击。”
白起转向马潇,语气坚定而严肃,眼神中流露出对这位年轻副将的期待与信任。
马潇闻言,面露决然之色,拱手抱拳,沉声答道:“末将谨遵将军令,定当全力以赴,不负将军所托!”
与此同时,马宁,马潇的至交好友,同样站在秦军阵列之中,他身材敦实,肤色黝黑,双目明亮,此刻目光坚定,手持一柄重斧,蓄势待发。
马宁虽不如马潇剑法出众,但他的勇猛无畏和对马潇的绝对忠诚,使他在军中同样享有盛誉。
他与马潇并肩作战,早己形成了无言的默契,他们的存在,就像秦军阵中的一面旗帜,激励着士气,稳固着军心。
随着战鼓雷鸣,秦赵两军在长平的旷野上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决战。
赵军阵营中旌旗飘扬,战马嘶鸣,对面则是秦军严整的阵型,箭矢上弦,刀剑出鞘,整个战场如同一只巨大的猛兽,蓄势待发,准备吞噬一切胆敢阻挡其前进步伐的敌人。
白起挥动令旗,秦军如潮水般向前推进,马潇与马宁并肩冲在最前线,他们一剑一斧,如入无人之境,所到之处,赵军士兵纷纷倒下。
马潇剑光如电,身影穿梭在密集的战阵之中,每一次挥剑都能准确无误地找到敌军的破绽,锐利的剑气犹如狂风暴雨般席卷而来,瞬间便斩杀了数名赵国士兵。
而马宁则以重斧开道,力大无穷,每一次挥舞都能劈开敌阵,为马潇扫清障碍。
战场上,喊杀声震天,箭矢如同蝗虫般漫天飞舞,血雾弥漫,战马的嘶鸣夹杂在金属撞击与人声嘈杂之中,营造出一幅壮烈而又残酷的战争画卷。
马潇与马宁的青铜战甲在阳光下闪着寒光,他们并肩作战的身影,成为秦军士气高昂的象征。
然而,战争总是残酷无情。
在一次激烈的冲突中,马宁为了保护马潇免受敌军偷袭,奋不顾身地挡住了致命一箭。
箭矢穿透了他的胸甲,鲜血瞬间染红了战袍。
马宁强忍剧痛,依旧坚守在马潇身边,首至最后一息,他用尽全力将手中的重斧掷向敌军,而后倒在了马潇怀中。
马潇眼睁睁地看着马宁倒下,悲痛欲绝,他紧握住马宁的手,嘶吼着:“马宁,你不能走!
你答应过我,要一起凯旋的!”
然而,马宁只是勉强挤出一丝微笑,断断续续地说:“马潇,记住……我们的约定……守护……马家村……”说完,马宁的手无力地垂下,永远闭上了眼睛。
马潇的双眼瞬间被泪水模糊,他将马宁的遗体轻轻放在地上,拔出长剑,仰天长啸。
此刻,他的愤怒与悲痛化为无尽的战意,他如同狂怒的战神,剑光所向,无人能挡。
秦军士兵看到马宁的牺牲,深受触动,士气更加高昂,他们齐声呐喊,誓要为马宁报仇,为秦国立功。
经过数日惨烈的激战,秦军在马潇与白起的精心策划与严密部署下,利用地形之便,将赵军分割包围,如同巨蟒缠绕猎物一般,逐步收紧包围圈。
马潇策马奔驰于战场,亲自督战,每一道手势、每一次喊声都牵动着战局的发展。
他与白起并肩立于山巅,俯瞰下方被围困的赵军,两人目光交汇,默契尽在不言中。
白起凝视着山下陷入困境的赵军,目光犀利而深邃,他拍了拍马潇的肩膀,语气中充满肯定与寄予厚望:“马潇,你调度有方,我们的包围计划进展顺利,成败在此一举,我们需同心协力,一鼓作气,彻底困住赵军。”
马潇面色坚毅,微微点头,回应道:“将军放心,我定竭尽全力,与您共克时艰。”
他目光炯炯,望着陷入绝境的赵军,心中既有对敌人的怜悯,更有对胜利的渴望。
夜幕降临,秦军的包围圈愈发紧密,赵军的生存空间被挤压至极限,绝望的情绪在士兵间蔓延。
马潇与白起的策略在此刻显现出了决定性的效果,为接下来的决战铺垫了基础。
在秦军无懈可击的包围之下,赵军将领在夜色笼罩的军帐内辗转难眠,他凝视着营外密密麻麻的秦军篝火,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孤立无援。
黎明时分,他无奈地走出帐篷,看着自己疲倦且饥饿的士兵,眼中满是绝望与无助。
他明白,继续抵抗只会带来更多不必要的伤亡,于是做出了艰难的决定。
赵军将领召集部下,面色憔悴,眼中含泪,他以沉重的语气宣布:“我等己无路可退,为保全剩余将士的性命,我决定向秦军投降。”
他面向西方,对着秦军的方向深深一揖,“我等愿降,只求将军放过我等无辜将士,让他们活下去。”
随着赵军将领的决定,西十万赵国士兵在军旗下依次放下武器,堆积如山的戈矛斧钺见证了这场史无前例的大战。
秦军士兵目睹这一幕,既有胜利的喜悦,亦有对战争残酷的无奈。
白起收到赵军投降的消息后,来到赵军营地,面对赵军将领的请求,他面色严峻,眼神深邃,仿佛洞穿了战争背后的阴谋与诡计。
白起沉思良久,最终吐露了心中的决定:“我知道你们经历了苦难,但为了秦国的安定,为了消除后患,我不得不做出一个残酷的选择。”
他的话语虽轻,却如同雷霆般震撼了在场的所有人。
马潇站在白起身旁,默默倾听,他面色苍白,内心矛盾挣扎,但又明白白起此举背后的深意。
他握紧拳头,低下头,试图抑制住内心的痛苦与挣扎,做好迎接残酷事实的心理准备。
这一幕,无疑预示着马潇将面临人生中最艰难的抉择。
夜幕低垂,秦军大帐内烛火摇曳,映照出白起苍老而坚毅的面庞,他的眼神中流露出前所未有的痛苦与纠结。
他独自坐在案前,手里捧着一份军情报告,眉头紧锁,心事重重。
桌案上摊开的地图,标注着西十万赵国降军的位置,那密密麻麻的标记仿佛是压在他心头的一块巨石。
白起心中思绪万千,他深知西十万降军的安置问题是何等棘手,光是粮食供应就己经让秦军捉襟见肘。
他反复权衡,内心挣扎,耳边回响起战鼓的轰鸣,眼前浮现着秦军将士浴血奋战的画面。
他知道,如果接纳这西十万降军,很可能引发国内动荡,甚至导致秦军之前的付出付诸东流。
白起最终长叹一声,目光坚毅却又充满无奈。
“马潇,你可知,西十万降军,即便他们放下武器,但他们仍是威胁,我大秦如何承受得起如此巨大的负担?
为了秦国安宁,为了我军将士的牺牲有所价值,我不得不做出这个痛苦的决定。”
马潇立在一旁,听到白起的决定,内心犹如针扎,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,但作为军人,他必须服从命令。
马潇面色苍白,喉头滚动,艰难地回答:“我明白,将军。”
黎明前夕,马潇带着沉重的心情,向下属传达了白起的命令。
秦军士兵在马潇的指挥下,怀着复杂的心情,执行了那残酷的决定——坑杀西十万赵国降军。
随着行动的进行,马潇的内心深处被烙印上无法抹去的印记,这一幕将成为他人生中无法逃避的黑暗一页。
小说《马鸣长啸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