男女主角分别是苏晴陈玉兰的其他类型小说《不曾失去的亲情:长姐如母苏晴陈玉兰全文+番茄》,由网络作家“秃头啊咯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开台灯:“老毛病了,电厂那几年吸了太多粉尘。”灯光下,她的影子投在墙上,比去年瘦了一圈,肩胛骨突出,像片随时会被风吹走的落叶。“还记得2001年吗?”陈玉兰突然说,“在呼和浩特的小旅馆,你说‘大姐,等我上班了,带你去旅游’。”她从抽屉里拿出本相册,翻到泛黄的一页:苏晴穿着电厂制服,站在宿舍门口,身后是陈玉兰用旧窗帘改的门帘。“后来你真的带我去了北戴河。”陈玉兰指着另一张照片,她站在海边,笑得像个孩子,“那是我第一次看见大海。”苏晴再也忍不住,扑进她怀里。大姐的怀抱还是那么暖,却瘦得硌人。她想起大姐常说的话:“小晴,大姐不盼你大富大贵,只盼你别像大姐一样,被生活压弯了腰。”六、岁月长流2020年春节,厨房的煤炉咕嘟咕嘟煮着中药,陈玉兰...
《不曾失去的亲情:长姐如母苏晴陈玉兰全文+番茄》精彩片段
开台灯:“老毛病了,电厂那几年吸了太多粉尘。”
灯光下,她的影子投在墙上,比去年瘦了一圈,肩胛骨突出,像片随时会被风吹走的落叶。
“还记得 2001 年吗?”
陈玉兰突然说,“在呼和浩特的小旅馆,你说‘大姐,等我上班了,带你去旅游’。”
她从抽屉里拿出本相册,翻到泛黄的一页:苏晴穿着电厂制服,站在宿舍门口,身后是陈玉兰用旧窗帘改的门帘。
“后来你真的带我去了北戴河。”
陈玉兰指着另一张照片,她站在海边,笑得像个孩子,“那是我第一次看见大海。”
苏晴再也忍不住,扑进她怀里。
大姐的怀抱还是那么暖,却瘦得硌人。
她想起大姐常说的话:“小晴,大姐不盼你大富大贵,只盼你别像大姐一样,被生活压弯了腰。”
六、岁月长流2020 年春节,厨房的煤炉咕嘟咕嘟煮着中药,陈玉兰的咳嗽声混着药香飘进客厅。
苏晴站在门框边,看着大姐佝偻着背搅动药罐,蒸汽在她鬓角凝结成水珠,顺着新添的皱纹滑落。
那张体检报告被她折成小块,紧紧攥在手心,“早期肺纤维化” 的诊断像根细针扎在视网膜上。
“小晴,来尝尝丸子。”
陈玉兰端出青瓷盘,炸丸子的油香裹着葱花味扑面而来。
苏晴咬下一口,肉馅里的姜末硌着牙 —— 大姐总记得她不爱吃姜,却在剁馅时偷偷加一点点,说驱寒。
热油溅在大姐手背上,她却像没知觉似的,笑着吹凉盘子:“慢些吃,锅里还有。”
蒸汽模糊了苏晴的视线。
1990 年的冬天突然涌来:母亲的棺木停在堂屋,十岁的她缩在被窝里哭哑了嗓子,十九岁的大姐端着一碗葱花面推门进来,面条上的煎蛋煎得半焦,边缘卷着金黄的脆边。
“吃吧,吃完了大姐带你去看电影。”
那时大姐的手还很光滑,袖口却磨出了毛边,那是她把校服改小给苏晴穿留下的痕迹。
除夕夜,防盗门敲响时,张建军正蹲在地上给苏晴揉脚。
他慌忙起身,怀里的水果差点掉在地上,保温桶里的银耳羹还冒着热气。
“阿姨,这是给您买的保暖袜。”
他搓着冻红的耳朵,袜子包装上印着防滑底纹,“我看您冬天总穿旧棉鞋……”陈玉
车票 120 元,馒头钱 15 元”,字迹被水痕晕染,像落过泪;2018 年:“小晴结婚红包 30000 元,自己买药钱 —— 划掉”,划掉的字迹下,偷偷写着 “忍忍就好”。
最后一页是 2024 年的字迹,歪歪扭扭像孩子的涂鸦:**“小晴生孩子要用的钱,提前存好。”
** 旁边画着婴儿抱着银镯,镯子上写着 “平安”。
阳光穿过阳台的晾晒衣物,陈玉兰正抱着外孙女晒太阳,玉镯在婴儿笑声中闪烁。
“小宝贝,这是外婆的镯子,” 她轻轻摇晃手腕,“外婆的妈妈留给外婆,外婆再留给你妈妈,以后你妈妈传给你。”
苏晴靠在门框上,看见大姐的背更驼了,可怀里的婴儿正抓着她的手指,像极了当年她抓着大姐的衣角。
那些年的争吵、误解、辛酸,此刻都化作阳台上的阳光,温暖而柔和。
当陈玉兰唤她 “来抱抱孩子” 时,苏晴接过女儿的瞬间,终于明白 ——传承的从来不是镯子,而是藏在血脉里的爱。
是母亲临终前的托付,是大姐三十年如一日的守护,是无论岁月如何冲刷,都永远温热的羁绊。
窗外,梧桐叶沙沙作响,像母亲在天之灵的低语,见证着两代人的爱,在时光里酿成永不褪色的琥珀。
终章:长姐如母2030 年,陈玉兰的床头挂着外孙女的画作:两个牵着手的人,一个戴着玉镯,一个戴着银镯,旁边写着 “妈妈的妈妈”。
她摸着画框,笑得像个孩子:“小羽说,这是外婆和妈妈。”
苏晴看着那幅画,突然想起 1990 年的冬天,大姐抱着她看电影,银幕的光映在两人脸上,那时她不知道,这个比自己大十五岁的姐姐,会用一生来诠释 “母亲” 的含义。
深夜,苏晴给大姐揉腿,发现她脚踝处新增的老年斑,像落在雪地上的梅花。
“姐,等小羽长大了,让她带你去旅游。”
陈玉兰摇头,目光停在墙上的全家福 —— 张建军站在后排,苏晴抱着女儿,而她坐在中间,镯子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。
“哪儿也不去,” 她轻轻说,“守着你们,就是最好的日子。”
窗外,梧桐又落新叶。
苏晴看着大姐鬓角的白发,突然想
没人疼她。”
最后一页是母亲临终前的字迹,笔尖颤抖得几乎认不清:“玉兰,妈对不起你。
小晴是你的妹妹,却让你当了一辈子的妈。
如果有下辈子,妈希望你为自己活一次,别再当谁的天。”
苏晴抬头,看见陈玉兰端着菊花茶站在门口,杯壁上凝着水珠,顺着她手背上的烫疤滑落。
那些年熬中药、热牛奶留下的印记,此刻在晨光里泛着淡淡的粉。
“小晴,有些事,大姐一直没告诉你。”
她坐下时,沙发发出轻微的吱呀,像时光在叹息,“你爸去世那年,深圳有个电子厂招女工,工资是电厂的三倍。”
她撩起鬓发,耳后疤痕在阳光下清晰可见,“我收拾好行李又放下,怕你放学回家看见冷锅冷灶,怕你被同学笑话没有妈。”
窗外,梧桐叶沙沙擦过纱窗。
苏晴突然想起,每次她喊 “大姐”,陈玉兰眼中闪过的那丝复杂 —— 是姐姐的温柔,是母亲的牵挂,更是被岁月压弯的脊梁。
“姐,” 她突然抓住那双粗糙的手,“以后,换我护着你。”
陈玉兰愣住了,继而笑了,笑容里有母亲当年给她扎辫子时的温柔,有三十年风雨后的释然。
阳光穿过窗棂,在两代人的镯子上镀了层金边,恍若时光在此刻轻轻打了个结。
八、银镯的重量2023 年深秋,省医院的走廊飘着消毒水的气味。
苏晴攥着 CT 报告,指节泛白。
“早期肺纤维化,与长期粉尘暴露有关。”
医生的话在耳边回荡,她想起 2001 年在水泥厂宿舍,大姐总在咳嗽时躲到阳台,说 “粉尘吸多了,咳嗽两声没事”,却在她睡着后,对着月光数自己攒的零钱。
病房里,陈玉兰靠在床头,玉镯滑到肘部,露出小臂上密集的烫疤。
那些深浅不一的印记,是 1995 年熬中药时打翻砂锅,是 2003 年蒸年糕时蒸汽灼伤,是 2015 年给苏晴热牛奶时留下的纪念。
“还记得你第一次学做饭吗?”
她伸手替苏晴擦掉眼泪,指尖的温度像旧时光的余温,“油烧糊了就哭,我跑过去关煤气,胳膊碰到热锅,疼得半夜用凉水泡着,却骗你说‘大姐皮厚’。”
张建军推门进来,保温桶里的梨汤冒着热气。
他蹲
翻,烫了她的脚。
是大姐连夜从电厂赶来,用凉毛巾一遍遍给她敷脚,自己在医院长椅上冻得感冒。
“他是好人,但好人给不了你安稳。”
陈玉兰语气软下来,从包里掏出张照片,“你看,这是他老家的土坯房,下雨天漏得像水帘洞。”
照片上,潮湿的墙面上挂着张褪色的奖状:“张建军,三好学生”。
苏晴突然想起,张建军说过,那是他唯一的荣誉,母亲去世前一直挂在墙上。
四、火锅店的混乱2018 年国庆,火锅店里的争吵声刺痛耳膜。
张建军正和老板争执,脖子上的青筋暴起:“我对象的镯子丢了,你们必须负责!”
苏晴盯着他泛红的眼睛,突然发现他袖口露出半截借条 —— 那是上周她偷偷塞进他抽屉的,没想到他又去借了网贷。
陈玉兰赶到时,张建军正摔打菜单。
“够了。”
她按住他的手,声音平静却有力,“镯子找到了,警察在洗手间垃圾桶里发现的。”
苏晴接过镯子,发现搭扣处有明显的撬痕 —— 那是母亲留的银镯,大姐找金匠刻了苏晴的生日,此刻刻字处被磨得发亮。
“对不起,小晴。”
张建军突然蹲下来,“我太没用了,连个镯子都保护不好。”
苏晴看着他蜷缩的背影,想起他第一次带她见父母时的场景:在漏雨的土坯房里,他父亲躺在木板床上,床头堆着几瓶廉价的止痛药。
“小晴,你跟着我,要吃很多苦。”
那时他说,眼里是藏不住的自卑。
陈玉兰蹲下来,帮苏晴系鞋带,指尖触到她脚踝的旧疤 —— 那是 2005 年,她为了给苏晴买复习资料,在雪地里摔的。
“回家吧。”
她轻声说,“有些路,不是咬牙就能走完的。”
<五、抉择时刻分手后的雨夜,苏晴在大姐的衣柜里发现了体检报告。
“肺部阴影,建议进一步检查” 的字样刺得她眼睛生疼。
报告日期是三个月前,正是她和张建军筹备婚礼最忙的时候。
“小晴,你怎么来了?”
陈玉兰推门进来,头发滴着水,手里拎着给苏晴熬的中药 —— 她总说苏晴体寒,每月雷打不动送中药。
苏晴举起报告,喉咙像塞了团棉花:“为什么不说?”
陈玉兰愣了一下,转身打
兰接过袜子的手顿了顿,耳后淡淡的疤痕在灯光下若隐若现。那是 1998 年冬天,苏晴高烧 40 度,大姐背着她跑了三公里去医院,在结冰的巷口摔破了耳朵。她从未提过腿疼,可苏晴知道,那些年蹬三轮车留下的老寒腿,让大姐每个阴雨天都要贴满膏药。火锅在桌上沸腾,张建军小心地给陈玉兰舀了勺菌汤。苏晴忽然发现,大姐鬓角的白发里混着几根墨黑 —— 那是上次张建军来家里,偷偷给大姐染的。他说:“阿姨头发白得太快,像我妈。” 蒸汽朦胧中,两代人的笑脸重叠,苏晴突然想起 2018 年火锅店的混乱,那个被她误解的男人,此刻正用公筷给大姐夹起她最爱的毛肚。新年钟声响起时,陈玉兰的玉镯碰在玻璃茶几上,发出清越的响。她突然抓住苏晴的手,镯子顺着松弛的皮肤滑到腕骨:“该传给你了,这是咱妈留下的。” 苏晴摇头,把镯子推回大姐手腕,触到她掌心的茧子 —— 那是二十年来握锅铲、搬砖、写申诉书磨出的印记。“等您带我去北京看天安门那天,我再戴。” 苏晴说,看见大姐眼角的泪光映着电视里的烟花,像极了母亲照片里的模样。七、母亲的日记整理衣柜时,木匣里的日记本掉在地上,泛黄的纸页间飘出一张老照片:1985 年,母亲抱着襁褓中的苏晴,十九岁的陈玉兰趴在床边,指尖轻轻戳着婴儿的脸,校服领口还别着校徽。翻到 1998 年平安夜那页,母亲的钢笔字洇着水痕:“玉兰今天哭了,因为我骂她不该把进修机会让给别人。她说‘妈,小晴马上中考,我走了谁给她做饭?’傻孩子,她才二十岁,本该在大学里读书,却每天在厨房熬汤熬到凌晨。锅炉房的张师傅说,她总把食堂的馒头省下来,自己啃咸菜。”2001 年除夕的记录让苏晴 breath 一滞:“玉兰带着小晴去了呼和浩特,邻居说看见她在火车站啃冷馒头,棉袄破了洞也舍不得补。我数着日历算她们回来的日子,想起她七岁时摔断胳膊,疼得直哭却不让我告诉她爸,说‘别让爸爸担心,他在工地很累’。现在她成了别人的‘家长’,却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