男女主角分别是蒋文康蒋靖安的现代都市小说《天降团宠:太子又提剑砍我桃花了文章全文》,由网络作家“三月含芳菲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热门小说《天降团宠:太子又提剑砍我桃花了》近期在网络上掀起一阵追捧热潮,很多网友沉浸在主人公蒋文康蒋靖安演绎的精彩剧情中,作者是享誉全网的大神“三月含芳菲”,喜欢其他小说文的网友闭眼入:元猛也颇为意外,想了想还是道:“收下吧!这是个聪明人,不贪且知分寸,往后可多来往一二。再说,他今儿送东西来就未必没有这个意思。左右我镇国公府提携个把看得顺眼的人,这样的能力还是有的。”四月初五放榜日。张榜的广场处被密密麻麻的人群挤得水泄不通。晨时初刻,一声锣声,杏榜正式张出。人群更是疯了一般的往前挤。阿平夹在人群中,从第一名开始往下看......
《天降团宠:太子又提剑砍我桃花了文章全文》精彩片段
重重的打赏了阿平后,便让人将他送了出去。之后,便请了府医过来,府医鉴定后说至少五百年往上,无论是品相还是药性都是参中极品。说是叁王也不为过。曲氏闻言更是欢喜。
下午下衙后,曲氏把蒋文渊送了支五百年参王的事儿同丈夫说了。元允看了看东西,便抱着盒子去了老爹的书房。
镇国公元猛也颇为意外,想了想还是道:“收下吧!这是个聪明人,不贪且知分寸,往后可多来往一二。再说,他今儿送东西来就未必没有这个意思。左右我镇国公府提携个把看得顺眼的人,这样的能力还是有的。”
四月初五放榜日。
张榜的广场处被密密麻麻的人群挤得水泄不通。
晨时初刻,一声锣声,杏榜正式张出。人群更是疯了一般的往前挤。
阿平夹在人群中,从第一名开始往下看,不过须会就看到了自家老爷的名字:第四名 零州府青州县蒋文渊。
阿平顿时激动的大喊,嗓子都有些破音:“啊——我家老爷中了!中了!第四名,第四名!”话音刚落,周围便向他投去的无数羡慕的眼光。
这样的名次,殿试后至少也是二甲传卢。若是发挥的好,三鼎甲也不是没可能。
与此同时,人群中也不时的爆发出欢乎声,想来是都是榜上有名的举子。还有一些是妄图榜下捉胥的人家,只要是未婚的,抬着就走,也不管人家愿不愿意。
然而,人与人与之间的悲喜并不相通。
也有崩溃到嚎啕大哭的:“为什么没有我的名字,为什么没有,我已很努力啊。一定是弄错了,弄错了……”
“呜——我读了整整二十二年书啊,考了四届,都没有我,没有我……”
每年的举子上万,取士仅前三百而已,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过如此。从来都是笑的少,哭的多。众人同情一会,也就那样了。
阿平奋力的挤出人群,跑回客栈,推开房门兴奋的大喊:“老爷,中了,中了,第四名。”
纵然蒋文渊心中早有把握,但听到自已中榜那一刻,心里还是无比的欢喜。
“走,咱们下楼,一会儿报子该来了!”
“好嘞!”
“喜钱可备好了?”
“早备好了,备的足足的!”
主仆二人下了楼,见大堂里已坐满了人,都是下楼等消息的举子。与他的脸上的轻松笑意相比,不少人神情都颇为紧张。
见他下楼,一个与他有过几面之缘的举子同他招手:“文渊兄,这边!你倒是好心性,现在才下来。我们可是一早就在这等着了。”
蒋文渊同他拱了拱手:“文昌兄!”
两人坐下说话,一边等待报子前来。
不多会,这条街便喧闹起来。原是一队队的报子们,抬了铜锣开始挨家报喜了。
一般是从榜尾先唱,最后唱头名。大堂里的人眼睁睁的看着一队队穿红挂绿的报子们进了各家客栈,喜庆的爆竹声一片片响起,升起腾腾的烟雾,心里是又急又羡。
似乎感觉到这家客栈里人们的急切,一队喜报径直往这里来了,一脚跨进大门就开始唱:“贺越州府靖县李文昌李大老爷喜中杏榜第七十四名贡士。”一连唱了两遍。
李文昌乍一听到自己的名字,欢喜的险些晕过去。他此次考的并不好,但心里仍存了几分侥幸,如今果真听到自己的名字,当真是喜极而泣。
“恭喜文昌兄高中!”蒋文渊立即起身道喜。
已离开的蒋家女眷,压根儿不知自家已成了别人口中的传奇。
即便知晓,怕也不会在意。
她们走到约定好的地方,等了没多会就见一辆马车急驰而来,随后吁的一声,停在了几人跟前。
来人正是蒋文渊父子。
蒋文渊在县衙听到消息,说家里的女眷被人给欺负了。妻子甚至同那泼妇动上了手。
他的娘子他知道,性子最是温柔软和不过。
平素里脸都不曾与人红过,如今破天荒的同人在大街上当众撕打,想必是对方做了什么特别过分的事。
那秦县令也是个善解人意的,一听到这消息,就立即命人备车送他们过来。
方一下车,蒋文渊的目光就准确的锁定的妻子。
见平日里端庄淑丽的妻子,这会儿头发散乱,衣衫纠结,甚至有几处还破了口子。
白皙秀丽的面容上,还有几道深深的抓痕,此时正渗着血丝。端的是满身狼狈。
而他们的宝贝女儿,脸上还挂着未干的泪痕,正仰着小脸,认真的对着她娘亲脸上受伤的地方呼呼,仿佛这样就能把伤痛吹走。
只一眼,蒋文渊心都碎了。忙脱下身上的披风将妻子罩起来。
见到丈夫,陆氏从护崽的河东狮秒变柔弱小白花,那是未语泪先流。
这可把蒋文渊心疼坏了,忙将妻子抱进怀里,温柔小意的拍着哄着。那模样,就跟她们哄小乖宝一样。
陆氏这番骚操作,着实看得旁边的妯娌两个目瞪口呆。
她们总算是知道,这老三两口子成婚多年,孩子都生了两个了,还恩爱的跟新婚似的。合着根源在这儿啊。
她们表示学到了。
妯娌两个交换了个彼此都懂的眼神,打算回去后就跟三弟妹好好深入交流一下,关于“驭夫”这个学术性的问题。
待陆氏彻底平复了情绪,收了眼泪后。蒋文渊才同车夫道了谢,将马车打发走。
老爹回来了,也就没自己什么事了。蒋禹清悄咪咪的给老爹递了支红霉素软膏,示意他给娘亲擦擦,这么好看的脸可不能留了疤。
蒋文渊早就同女儿培养出了相当的默契,借着衣袖的遮掩将药膏快速藏进袖子里,随后摸了摸女儿的头。
一面拿帕子给妻子擦干净了脸,上了药。
至于擦的是什么药,夫妻俩都默契的没问。宝贝女儿给的,肯定不会有错。
上了药,蒋文康父子两赶着骡车回来了。见弟妹这般境况,很是吃了一惊。忙问妻子是怎么回事。
林氏就把方才发生的事情拣大概的说了。
蒋文康气得额上青筋爆起,当下便抄了根哨棒打算掉头去寻那婆子算账。
叫蒋文渊一把给拦住了:“大哥且莫冲动。
那婆子不过是个烂瓦罐,咱们是名瓷,哪有用名瓷碰烂罐的道理。
左右她也没能占着便宜。以后碰不着便罢了,若再找麻烦,再收拾了不迟。”
蒋文康一想的确是这个道理,况且眼瞅着就要过年了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且先记了这个仇,日后再算。
何况,他家乖宝那是天上的神仙下凡,岂是个腥臭的糟老婆子便能诅咒得了的。
等回了家,同家里人说了这事,蒋老头等人又是好一阵气愤不提。
腊月二十八。给亲家送年礼。
大房林氏的娘家就在县城,昨日已经送过去了。
三房的蒋文渊夫妻回外家时,把家里八个孩子都带去了。即是送年礼,也是让孩子们给先生拜个早年。
二房这边,蒋文喜夫妻俩亲自赶着牛车,带着满满一车的礼物回了朱氏娘家所在的铜锣坪村。
先是去蒋文喜的师傅家送年礼,坐了会。之后便回了朱大伯家。
这可把朱大伯一家欢喜坏了。他们也不图侄女(堂妹)这点东西,只要侄女(堂妹)心里记挂着他们,偶尔能回来看一看,他们就心满意足了。
夫妻俩陪着老人唠了半天的家常,又在朱大伯家吃了午饭。
临走时,朱氏的堂兄堂嫂们又往他们的牛车上塞了半萝筐黄澄澄的桔子,和一麻袋马蹄,让他们带回去吃。
直到离开,朱氏都没往旁边那座院子——她曾经以为的家看过一眼。可见她是真的死心了。
朱氏和丈夫带着一车贵重的年礼回朱大伯家事,很快就传遍了全村。
大家都说朱大伯一家好人有好报的同时,也不忘看朱大瞢子和罗氏的笑话。
朱大瞢子和罗氏自然也听说了。纵然恨得咬牙切齿,他们也不敢去找大伯一家的麻烦,更不敢去找朱氏的麻烦。
之前那两顿打,他们至今记忆犹新。
每每回想起来,只觉得骨头都在隐隐作疼。
如今蒋家又出了举人,他们就更不敢招惹了。
除了自己生顿闷气,背地里咒骂一通,什么也做不了。
忙忙碌碌中,便到了大年三十。
一大早蒋家的大人们就起床了,杀鸡剁肉破鱼好不热闹。
按照习俗,下午未时一刻,全族的人都会到祠堂上供祭祖。
因着今年族中出个举人的关系,供品较从前多了好几倍。
一整头的烤乳猪、荷叶粉蒸肉、整条的红烧大草鱼、烧鸡、烧鸭等。
外加其他的炒菜、整坛子里的酒水、糕饼点心、干果,甚至还有一大盘子从北方远道而来的大红苹果。
这些东西,包括难得一见的烤乳猪和红苹果在内,都是蒋家出的。
老族长和族老们看到这么丰盛的贡品,眼睛笑眯了成了一条缝。
不仅仅是因为祖先们能享受到这么好的供奉,还因为这些贡品摆完后都会分到各家,到时候他们也能沾沾光。
未时一刻。
蒋氏族人们祭祖的时候到了。按规据,家族的男人由族长和族老们带领着,都会聚集在祠堂内堂里给祖宗们三跪三叩。妇人们都在祠堂外堂跪拜。
待族人们都拜祭完后,族内今年的新生儿都会被长辈们抱进内祠拜祖宗牌位,上族谱。
今年蒋氏一族的新生儿除去夭折的两个,共有九人。蒋禹清就是其中一个。
盛装打扮过的蒋禹清小宝宝,由父亲蒋文渊抱进了内祠堂,在全族人的见证下,拜祖宗牌位。
三跪三叩后,须发皆白的老族长,翻开了厚厚的族谱,在蒋文渊和陆氏的名字下头,亲哥哥蒋禹川的名字旁边郑重的写上了“蒋禹清”三个字。
旁边还用小字写上了这样一句话(青州县碧溪堂蒋氏,开祠以来第一位女嗣)。
看到自己的名字,被庄重的写在泛黄的纸张上。蒋禹清的眼眶募然有些发热。
心里涨涨的,暖暖的,满满的。
如果非要给这种感觉,找一个恰当的定义,她想,那便是归属感。
这样的待遇,即便是在前世那个标榜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,许多地方,女孩子也是不能入族谱的。
但是,在这里,在这个落后的封建时代,她的名字却被族人们郑重的记入了族谱。
可以说,只要她的名字还在这本族谱上,不管她将来长大后是否出嫁,只要她愿意,百年归寿后她都能葬回这里,葬在蒋氏的族地。
这就是族人们给她的底气!
她的家人们爱她,族人们也爱她!
她是有根的人。
她发誓,以后,她也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和来回报族人们的这份沉甸甸的爱。
祭祖完毕,贡品被平分给了族人们。蒋禹清家也分到了一小份。
蒋家不缺这点吃的,蒋老头儿便作主把这份给了孩子多的人家。
之后的重点便是年夜饭了。
蒋家三代一十六口并一个小厮阿平,共十七个人。大
人们并蒋禹清这个小奶娃一桌,禹字辈的七个男孩儿并小厮阿平一桌。
桌上的菜都是一样的,鸡鸭鱼肉样样都有,极为丰盛。
只可惜小奶娃蒋禹清大多只能看一眼,除了小半碗去了油的鸡汤和撕成缕的鸡腿肉,并两个小肉丸子,其他的都不被允许吃。
屋子里一片欢声笑语,好不热闹。
吃完年夜饭,收拾好。大人们便摆了茶水瓜子点心,准备守岁。
蒋老头和老胡氏捧出一小篮子红包,开始给孙子们发压岁钱。这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。
男孩子们每个二百文。这放在从前,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事。因此,男孩子们都十分满足。
到了蒋禹清这,老胡氏直接给了一个缀着如意金锁的金项圈,这可把男孩子们羡慕坏了。
不过羡慕归羡慕,却没有一个人生出嫉妒之心,他们一至觉得妹妹是家里宝贝,家里什么好东西给妹妹都是应该的。
蒋禹清感慨哥哥们都懂事。耐何她一个小奶娃身无分文,便是想给他们压岁钱也不成。罢了,来日方长吧。
小孩子们都在长身体,不到子时都撑不住去睡了。至于蒋禹清小宝宝,早就在娘亲怀里睡得不知今夕是何夕。
陆氏看着女儿粉嘟嘟的睡颜,只觉得怎样宠爱都不够……
次日大年初一。
村里家家户户开始相互拜年。蒋文渊成了举人,地位在村里那是蝎子粑粑独一份。
故而刚吃过早饭没多久,前来拜年的族人们就坐满了蒋家的大厅。
家里的小子们则忙着给来客们端茶倒水,拿果子。
至于蒋禹清小宝宝则负责卖萌,但凡有夸她可爱漂亮的,她都会给个大大的笑脸,直到顶不住了方才闭着眼睛沉沉睡去。
这样不吵不闹,乖巧好带的小娃,村里没人不稀罕。
都道陆氏命好,长的好,出身好,嫁的好,就连生的女娃都比旁人的儿子金贵。一般人真羡慕不来。
初二,外嫁的女儿回娘家。
每年的这一天,都是蒋氏一族的媳妇们最让人羡慕的一天。
因为族内没有外嫁的女儿,她们不用为谁留在家里招待回门的姑娘而纠结,甚至发生争吵。
每个人都可以开开心心痛痛快快的回娘家。
然而,人与人的悲喜并不相通。
正因为年轻人都带着孩子回外家了,故而这一天也是蒋氏一族最安静,老头老太太们觉得最孤单的一天。
比如,蒋家就剩下了蒋老头和老胡氏。
吃午饭时候,蒋老头看着满桌的菜和桌边空荡荡的椅子,只觉得索然无味。叹道:“咱们家要是也有个能回门的就好了。”
老胡氏白了他一眼,不客气道:“天还亮着,做什么美梦呢?”
蒋老头瞪了一眼老妻,理直气壮道:“怎么就不能做梦了。我是没女儿,可我有孙女。
我孙女儿长的这般好,将来肯定能寻个如意郎君。她若是成了亲,那初二可不得回娘家嘛。”
老胡氏冷笑一声:“你可真是个好爷爷。乖宝才这么点大,你就打上她的主意了,真是越活越回去了。”
让老妻这么一呛,蒋老头瞬间气短,声音也小了许多:“我这不就是想想么,想想也不行?”
“行,怎么不行。那你就闭上嘴多吃点,争取能活到乖宝可以回门那天。”
蒋老头:“……”
这日子没法过了。
待陆氏送走了喜报子和看热闹的乡邻,平复了心情,这才想起宝贝女儿让她们给落后院的菜地里儿了。
吓得她着急忙慌的回头去找,刚一转身便看见小女儿坐着角落里,眼神呆滞,嘴里不知吃了什么,糊了满嘴的绿汁。
小奶团子抬起头,睁着葡萄大眼无辜的看着她,嘴边还挂着半条正在扭动的肥虫子。
她能说这是个误会吗?
她看热闹看得正起劲,习惯性的掏冬瓜条塞嘴里。一口咬下去才觉得味儿不对,竟是忘了之前把菜青虫也放兜里了。
这玩意儿吧高蛋白,除了味儿不怎么样,也没别的坏处。
再说,都咬了一半了,再装作害怕吐出去,未免有些骄情,干脆全吃了得了。
于是,陆氏便眼睁睁的看着她可可爱爱软软糯糯的宝贝女儿伸出小舌头,把剩下的半条虫也卷进了嘴里,嚼巴嚼巴咽了下去。
陆氏险些晕过去,巴掌伸出来扬得高高的,倒底没舍得打。
哭笑不得的照她脑门上轻轻戳了一指头:“臭丫头,你怎么什么都吃。也不怕吃出毛病来!”
其实,从前家里困难的时候,也是捉过菜青虫和豆虫当菜的。故
而陆氏也没大当回事,只抱了女儿回屋,仔细的漱了口,洗了脸和手,并嘱咐家里人严禁她乱吃东西,尤其是去菜地里的时候。
蒋文渊高中探花。消息传开,西津渡再次沸腾了,不仅如此,整个青州县都沸腾了。
这可是本朝开国以来,青州举子取得的最好成绩。一时间,探花郎的名字在青州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。蒋家也随之水涨船高。
然而更开心事还在后头,没两天陆大舅又传回消息。蒋文渊正在回青州的路上,约摸还有十来天便能到家。
他被授了丛六品的官职,即将接秦县令班,成为青州县的下任县令。而秦县令任期将满,即将调回京城。
当然,这消息陆大舅让蒋家人暂时按住,莫往外传,免得万一事情有变,徒惹出些不必要麻烦。
蒋家人知道事情轻重,自然按下不提,只在私下里偷偷乐。
蒋文渊高中探花。不仅仅是蒋家的大事,也是整个蒋姓氏族、甚至整个西津渡的大事。
按制,西津渡可在村口立一块“进士及第”的牌坊。这牌坊的制式全国统一,由官府出钱修建。
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,用以表彰培养出进士的村子,也借此鼓励普通百姓进学。
此外,族中出了人才,那是要开祠堂禀告祖宗的。蒋老头更表示,待儿子回村,便要请全村吃流水席。这些事情,现在都在紧锣密鼓的准备当中。
蒋家的人忙,却乐在其中。就连端午也只是草草的过了,只待探花郎回家再行庆祝。
且说蒋文渊一路顺风顺水,于五月初四这日进了零州府城。在府城里待了两天,拜访了自己今后的上峰,如知府、通判等。
初七日一大早便往青州赶,进了青州城已是下午。主仆随意找了个客栈住下,蒋文渊派了阿平回西津渡报信,自己则马不停蹄的赶往县衙……
五月二十日上午巳时。由两班带刀衙役护送,头戴纱帽,身穿大红官袍,意气风发的蒋文渊,在父老乡亲的欢呼和夹道欢迎下,骑着高头大马在喧天的锣鼓声和爆竹炸起的烟雾中,走进了西津渡,回到了阔别了三个月故乡。
小说《天降团宠:太子又提剑砍我桃花了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
陆氏到底经历了亲爹和丈夫考上秀才以及亲哥哥考上举人的三重喜。这回虽也激动,反应过来就熟门熟路了。她请求激动的婆婆看着摇篮里的孩子,自己带着的高兴得乱了头绪的两位嫂嫂,搬桌子烧茶水拿点心,速度飞快。
这厢刚刚准备好,蒋族的族长和几位族老就到了蒋家,蒋老头父子三人紧随其后。
因为回来的急,挽起的裤脚都没来得及放下来,蒋老头脚上的草鞋都跑掉了一只。父子三人匆匆跟族长和族老们打过招呼,又忙跑进屋里换了身衣服和鞋。刚收拾好,报子已经到了家门口。
来报喜的官差共两人,皆身披大红绸子,其中一人鸣锣后,另一人拿着文书宣高声宣唱:“喜报——零州府青州县蒋文渊蒋老爷荣获本次零州府乡试亚元。喜报——零州府青州县蒋文渊蒋老爷荣获本次零州府乡试亚元。特此报喜!诸位老爷夫人们恭喜了。”
“同喜同喜!”陆氏上前将一个鼓鼓囊囊的荷包塞进报子的手里:“多 谢二位跑这一趟,还请进来喝杯粗茶。”
报子的接过来在手里一过,脸瞬间笑开了花。从善如流的进了蒋家的院子,见里头已经摆好了茶果点心,更是笑的合不拢嘴。好听话那是一句接一句,直把蒋家人夸出了一朵花。
男人们围着说话,老胡氏也回过神来了。同蒋老头及两个儿子商量了一下,掏了银子唤了几个蒋族的人帮忙,赶紧去买些肉菜,中午好安排人吃饭。
别的不说,至少报喜的官差、里正村长之类还有陆氏娘家人这些肯定得请。至于其他的,待三儿子回家时再统一请村里人吃酒。
陆氏的亲爹陆老秀才听说学生兼女婿考了本次乡试的亚元,激动的胡子都翘了起来。在学堂里宣布了这个好消息,并且宣布下午放假后,就带着两个孙儿跟着蒋家的七个小子马不停蹄的赶往女儿家。
到的时候,蒋家已经是人来人往,高朋满座。见他进来,众人忙起身请他上座。这位老爷子既是举人的岳父又是恩师,可得伺候好了。
整整一天,蒋家都热闹非凡。且蒋老头放话,等老三回家时,再请全村人吃酒。众人高兴的应下,方才散去。
晚上,待客人都走了,蒋家人个个疲累,那心里却是满满的喜悦。
蒋文渊考上了举人,这就意味着,蒋家从此彻底改换门庭,步入“士”之一族。士、农、工、商,士族最贵。
一连几天,蒋家都是人来人往。这种热闹,在九月初六蒋文渊踏进家门的这一刻达到了顶点。
蒋文渊一进家门,就亲自搬了两张凳子扶着爹娘上座。待爹娘坐稳后,衣袍一撩双膝跪地,结结实实的磕了三个响头:“爹、娘,儿子不负所望,中了本次零州乡式的第二名亚元。”
“好!好!好!爹以你为荣!”蒋老头红着眼框扶起儿子。“我儿出息了,地上凉快起来!”老胡氏已是喜泪涟涟。
蒋文渊起身后又同两位兄嫂深深作了一揖:“小弟多谢两位兄长和嫂嫂十年如一日的扶持,没有兄长和嫂嫂们,也就没有我蒋文渊的今天!”这是他的心里话。
古代读书贵,蒋文渊这个举人是全家勒紧了裤腰带供出来的。今天蒋文渊这一揖,蒋老大夫妻和蒋老二夫妻觉得从前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。他们家老三是个有良心的,出息了也不会忘了兄长。
蒋文康蒋文喜一边一个扶起弟弟,眼中满是欣慰:“快起来,都是亲兄弟。我们做兄长的帮扶弟弟,应该的!”
蒋文渊最后又对着陆氏长长一揖,深情道:“为夫多谢娘子这许多年来为我辛苦操持,生儿育女。我蒋文渊能有今天,娘子功不可没。”陆氏闻言又羞又喜,一时间喜泪如珠滚落,倒是惹得院中看热闹的村妇们好生羡慕。暗道陆氏命好,公婆慈善,妯娌和睦,儿女双全,丈夫爱重。女人这一辈子,图的不就是这个么?
蒋文渊又同岳父及村中长辈族老见了礼,方才坐来来说话。
这一日,蒋家席开三十多桌,高棚满座。除了亲戚朋友族人,还有县学的山长老师和同窗,及一些自行上门贺喜的乡绅大户。比之前蒋禹清满月还要热闹。
收到的各路亲的不亲的,见过的没见过的贺礼占了足足半间屋子,光礼银就有二百多两。就连秦县令都差人送了贺礼过来,给足了蒋家人面子。
当然,这些人情日后都是要还的。
此次乡试,清州县去了六个。虽说只考中了蒋文渊一个,好在名次不错,是第二名的亚元,比预计的要强,也算是意外之喜。
晚上,待客人散去。一家人围坐在堂屋里说话。问起那些天考试的事。
蒋文渊抿了一口茶水,颇为感慨说:“你们是不知道,那考棚漏雨,潮的很,有的地方还生了菌子。里面全是花脚蚊子,嗡嗡的,许多人都被叮得受不了。有些脸都抓烂了。幸好我有乖宝给驱虫香囊,这才免了蚊虫叮咬之苦。
吃饭时,别人吃的都是热水就干饼子硬糍粑,就我吃的面条。用开水一泡,又香又美味,连监考官都闻着味来了。
后来出了考场,考官偷偷问我,那面是哪买的。我说是家中的娘子偶然从一位游商手中买到的,后来再去寻就再也寻不到了。那位大人还颇为遗憾。”
只这几句话,蒋禹清便听得出来。方便面在这古代是极有市场的。想想这东西在后世食物充足的年代都能大行其道,没道里在这食物匮乏的古代,会生存不下去。
这东西制作并不难。或许,以后蒋家可以专门做方便面卖也不错。赶考的学子、行商、走镖的、甚至是军队都是刚需客户。……当然,现阶段也只能是想想而已,就她现在六个月的小身板儿,来日方长罢。
蒋家热闹了几日后,逐渐归于平静。但蒋家的门庭与普通村民家终是不一样了。
首先便是田税。大夏律,举人可免一百五十亩田税。
虽秀才时也可免田税,倒底只有十五亩。到了举人,便足足翻了十倍。说句难听话,便是什么也不做,单把这一百五十亩税挂出去,便也可一辈子不愁吃喝。
难怪世人都说,穷秀才富举人。
蒋家原本有十七亩田,蒋老头同家人商量后便又买了三十多亩,现在总共五十一亩。
剩下的九十九亩,便打算给家里的亲家们分分。大房林氏的娘家,家里是开镖局的,没有田地。
二房朱氏的娘家倒是有田地,但那般狼心狗肺的兄嫂,自然不在蒋家人预算之内。最后在全家人的一致决定下,把朱氏大伯的那三亩养老田给挂了。
至于三房陆氏的娘家倒是有田地,只是她家即有举人又有秀才,压根就用不完,便不用给了。
这么一算,总共还剩下九十六亩的名额。后来大家一合计,干脆把这名额给族里。
西津渡的一脉相承的蒋氏族人总共四十七户,干脆一家给挂两亩,还剩下两亩便给了村里最困难的杨婆婆家。
因此,蒋氏族长在族里宣布这个好消息的时候,蒋氏族人快欢喜疯了。都说蒋文渊家是讲良心的,自家发达了,也没忘了提携族人。
大夏朝的田税是三十税一,与其他的朝代相比税收算是很低了。但这时代粮食产量不高,农民们一年忙到头再交了税也落不下几个粮食。
两亩田每年至少能省下二三十斤的稻谷。换成糙米杂粮省着点能吃一个月。落在荒年,可是能救命的,能不高兴吗。
杨婆婆并非蒋氏族人。她年轻时跟着父母逃难到此,后来嫁给了村里的杨猎户。
杨猎户早年间进山打猎,遭了老虎,只留下孤儿寡母。杨婆婆好不容易养大了儿子娶了媳妇,儿媳妇生第二个孩子时难产去了。不到半年,儿子服徭役的时候也出了意外没了。
只剩下杨婆婆带着六岁的孙子和三岁的小孙女,日子过得跟黄莲水似的。若不是村里人时常帮衬着,日子早过不下去了。
杨婆婆怎么也没想到,蒋举人把她家的仅两亩田给挂上了,简直喜极而泣。这一年可就多了好些粮食,她再也不用担心孩子们会饿死了。蒋家真是大好人啊!
杨家家徒四壁,实在没什么能拿出手的东西。想了想,便领了两个孩子走到蒋家院子里,给蒋老头和老胡氏恭恭敬敬结结实实的磕了几个头,此举可给蒋家人吓得够呛,忙给祖孙几个给扶了起来。
杨婆婆对蒋家人那是千成万谢,劝了好一会方才抹着泪回去了。
这事传扬开来,村里人个个竖大拇指,都道蒋家仁义。
定下税田的事,接下来该盖新房子了。
老蒋家现在的房子虽然勉强够住,却是泥砖屋茅草顶。说句难听的话,是年年翻修年年漏。
一到梅雨季,那是外头下大雨,屋里下小雨。时间一长,那墙角的灰菌子长的是一簇簇的。如今家中小有富余,儿子也考上了举人,来往的客人多了,着实有些不太体面。
蒋老头和儿子们商量了下,决定起座三进的大院子,三兄弟一人一进。正好,过不了几年,孙子们也都长起来,到时候娶媳妇生孩子,也有地方住。
小说《天降团宠:太子又提剑砍我桃花了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
为了应证自己的猜测,蒋文渊一气了教了女儿十个字。
之后把写了字的纸张团巴团巴扔了。再把这十个字打乱顺序,甚至跟别的字重新组合在一起,让女儿再次辨认。蒋禹清都准确无误的认了出来。
过目不忘!他的女儿真的是个天才!蒋文渊兴奋得在书房里直打转,这心情比他当初被点了探花那会也不差什么。
随后他又想到,女儿既是天仙下凡,比别人聪明些,也是理所当然的蒋爹又淡定了。
蒋禹清这手骚操作,不仅秀着了蒋爹,也秀了哥哥们一脸。
兴奋过后,男子们便低下头继续努和用功读书,就连一向调皮捣蛋的蒋二也老实了。
妹妹这么小就这么历害,他们要是不努力,很快就会被妹妹比下去。
这真是个美丽的误会!
谁知道就是这个美丽的误会,让蒋家的男子们从此开始了卷王之路。卷完自家卷学堂,卷完学堂卷考场,一直卷上青云路。
蒋禹清觉得,自己不过就认了几个字而已,傻爹就这般反应。
以后,她要是再秀些别的什么技能,他爹还不得幸福的晕过去。
不过认字这事儿,势在必行,还必须得快。
之后再找个靠谱的师傅学医,这样一来,自己上辈子学的那一身的本事,才能师出有名,才能不被埋没。
一个有心学,一个用心教。不过短短一个上午,蒋禹清就啃下了半本《三字经》。
若不是怕累着女儿,蒋文渊真想一气儿把这本《三字经》给教完了。
午饭的时候,蒋文渊同家里人说起此事,大家都惊讶不已。
蒋文渊甚至断言,若蒋禹清是个男儿身,蒋家能再出一个状元。
吃过饭。阳光正是一天中最毒辣的时候。大家炫了一颗大西瓜后,心满意足的回房小息。
下午,蒋文渊没再在拘着孩子们读书。家里也没什么事儿,蒋老头儿便指挥着几个孙儿背背篓的背背篓,抬竹筐的抬竹筐,拿铲子的拿铲子,呼拉拉全拉到河边铲砂石修路去,连最小的蒋禹川都没放过。
老头儿说,蒋家的男儿不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。你叔叔(爹)还是探花郎呢,回了家还不照样儿卷裤腿下田干活,你比你叔叔(爹)精贵?
于是,蒋家的七个葫芦娃们,啥话没有,老老实实的,让干啥干啥。
家里的小子们去了铲石子,蒋文渊仔细的给宝贝女儿戴上顶荷叶边的小帽子,就抱着她出了门。打算去学堂那边看看。
学堂的地基已经打好了,师傅们正在砌墙,砌了约有一人高。照这个速度,用不了几天就可以上梁了。
他们去的时候,老族长和几位族老正坐在学堂边的村阴下纳凉,个个手里拿把大蒲扇。
一边说话,一边扇风,偶尔抬起头看一眼正在干活工人们。旁边还放着把缺了嘴的茶壶,和一个土瓷碗。
见父女俩过来忙起身相迎。
“文渊啊,什么时候回来的?”
“昨晚回来的。今日衙门休沐,回来看看。上午在家拘着娃娃们读书,下午正好出来走走。
族长叔,三爷爷,七太爷,都别站着了,坐。”
蒋文渊一面同长辈们聊着家常,一面寻了块干净的砖头坐下,一如从前还没有当官的时候。
他这般随和且随意的行事,着实让长辈们心里慰贴。
感慨这娃娃好啊,哪怕当了大官,也没有看不起他们这些老头子。
最新评论